台南古都巡禮1/4:赤崁樓與孔廟:安平區以外的歷史核心
歡迎來到「台南古都巡禮」系列!說到台南,多數人的第一印象就是「安平」——安平古堡、安平樹屋。但如果你的台南之旅只去了安平,那就錯過了這座城市的「靈魂」。
台南的發展,有兩個核心。安平(熱蘭遮城)是荷蘭人的「商港」;而本篇的主角,以「**赤崁樓**」(普羅民遮城)為中心的「府城區」,才是漢人生活的「**台南 歷史 核心**」。
這趟「**台南 古都 巡禮**」,我們要帶你走進「舊城牆內」的世界,探索「**安平區以外**」的文化心臟:**赤崁樓** 與 **台南孔廟**。這兩個點,分別代表了台南的「政經」與「文教」的最高地位。
赤崁樓:不是一座樓,是一部「歷史疊加史」
赤崁樓,是台南的「封面」。但多數人只是拍了照、看了魚、吃了周邊的冬瓜茶和肉圓就走了。這非常可惜,因為赤崁樓的看點,從來不是那兩座紅色的閣樓,而是「底下」的東西。
這裡的歷史,就像一塊千層派:
- 荷蘭時期:它是「普羅民遮城」,是荷蘭人深入市區的行政與商業中心。
- 明鄭時期:鄭成功登陸後,將此地改為「東都承天府」,是全台的最高行政中心。
- 清領時期:歷經地震、毀壞,在原址上蓋起了中式的「海神廟」與「文昌閣」—— 也就是你現在看到的主要建築。
所以,你站在赤崁樓,等於同時踩在荷蘭、明鄭、清領三個時代的土地上。
在地人Pro-Tip:赤崁樓「內行」看點
- 看點一:御龜碑 (赑屭碑):入口處那排最壯觀的「石龜」(其實是龍生九子之一的「贔屭」)石碑。這是清朝乾隆皇帝為了紀念「林爽文事件」而立的,是皇權的象徵,也是赤崁樓的鎮館之寶。
- 看點二:荷蘭地基:走進一樓的展廳,你會看到玻璃地板下的「原始地基」。那才是「普羅民遮城」的真身。
- 看點三:鄭成功議和圖:後方花園的「鄭成功受降圖」(荷蘭人議和圖)雕像,是歷史的關鍵一幕。
- 看點四:夜景:晚上的赤崁樓會打燈,氣氛截然不同,許多在地人更愛晚上的音樂會和浪漫氛圍。
台南孔廟:不只「全臺首學」,更是台南的「精神中心」
如果說赤崁樓是「政經」中心,那「台南孔廟」就是「文教」中心。它不是「台灣第一座孔廟」這麼簡單,它的頭銜是「**全臺首學**」—— 台灣第一所由官方設立的學校。
這奠定了台南作為「文化首都」的地位。在過去,能進入這裡讀書,是全台學子的最高榮耀。
走進孔廟,你不會感到肅殺之氣。映入眼簾的是「全臺首學」的金色大字、蒼勁的老榕樹,和那片標誌性的「台南紅」——一種沉靜、內斂的紅牆。這裡不像廟宇,更像一座寧靜的古老「校園」。
在地人Pro-Tip:孔廟「內行」這樣逛
- 看點一:「下馬碑」:在孔廟的入口處(東大成坊),你會看到一塊石碑,刻著「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」。這是對知識的最高尊敬,即便是總督到此,也必須下馬步行。
- 看點二:「大成殿」的屋頂:不拜神的孔廟,屋頂上沒有誇張的龍鳳,而是用了「通天筒」(藏書筒)。這是孔廟建築的獨特之處。
- 看點三:「明倫堂」:這才是「教室」。是昔日府學的講堂,裡面的「大學」章句,就是當時的「校訓」。
串連核心:從府中街到台灣文學館
赤崁樓與孔廟這兩大核心,並非孤立。它們周邊的巷弄,才是「活著的歷史」。
- 府中街 (莿桐樹巷): 就在孔廟正對面。這條巷子在假日會變身為「創意市集」。但它真正的魅力,是平日的悠閒,和那棵貫穿整條巷子的老莿桐樹。來這裡,一定要嚐嚐看「2元黑輪」,體驗在地人的下午茶。
- 台灣文學館: 離孔廟步行僅3分鐘。這棟「馬薩式屋頂」的日治時期建築(原台南州廳),是全台最美的公家機關之一。它串連了台南的「古典」(孔廟)與「現代」(文學),是這趟歷史核心之旅的完美句點。非常推薦入內參觀它雄偉的中央大廳。
在地人Pro-Tip:「府城核心」一日散步地圖
這幾個點都在「台南中西區」,是「台南 歷史 核心」的精華,非常適合用「步行」串連。這是一條不走回頭路的最順路線:
- 起點 (A):台灣文學館 (早上拍日治建築,光線最美)
- (B) 台南孔廟 (感受早晨「全臺首學」的寧靜)
- (C) 府中街 (吃個2元黑輪當點心)
- (D) 祀典武廟 & 大天后宮 (位於赤崁樓對面,是台南香火最鼎盛的信仰中心)
- 終點 (E):赤崁樓 (傍晚或晚上來訪,感受不同氛圍)
美食連線:這條路徑周邊,佈滿了台南的「美食軍火庫」!例如赤崁樓旁的「武廟肉圓」、「義豐阿川冬瓜茶」,以及孔廟附近的「克林台包」、「莉莉水果店」。你的胃也會跟你的大腦一樣充實。
結語:讀懂「府城」,才算來過台南
安平,是台南面對「海洋」的窗口;而赤崁樓與孔廟所構築的「府城」,才是台南作為「首都」的底氣與心臟。
走完這趟「安平區以外」的歷史核心之旅,你才算真正踏入了台南的門檻。在下一篇,我們將鏡頭轉回「安平」,看看這座「商港」古堡,又隱藏了什麼不同的故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