夾層預算全攻略2/4:鋼構、木作、泥作:不同工法的價格差異
想像一下,你正為了夾層的「工法」而煩惱。你詢問木工師傅,他推薦「木作夾層」,報價「一坪 5 萬」,施工快速,質感溫潤;你詢問鐵工廠,他推薦「C型鋼夾層」,報價「一坪 7 萬」,堅固耐用;你再詢問設計師,他卻推薦「H型鋼 + 輕質灌漿」,報價「一坪 10 萬」,號稱腳感紮實、隔音最好。
你徹底迷失在這些術語與價差中。木作真的最便宜嗎?H型鋼多花的錢,到底值不值得?
你花的每一分錢,都對應著「結構安全」、「隔音效果」、「耐久性」的巨大差異。本篇作為「夾層預算全攻略」的第二章,我們將直搗黃龍,深入PK本文的焦點關鍵字:鋼構、木作、泥作 (即輕質灌漿) 這三種主流不同工法的價格差異與其背後的價值。
「不同工法」的挑戰:為什麼「初期報價」難衡量「長期的維護成本」?
「舊模式」的思維,是「價格導向」。屋主往往被「最低」的那個報價所吸引,卻忽略了那個最低價的工法(通常是木作),可能隱藏著「最高」的長期維護成本。
木作工法的悖論:「最便宜」的「最高風險」
木作夾層,報價最低(約 4-6 萬/坪),施工最快。但這個「便宜」是有代價的。
- 風險一 (耐久性): 台灣氣候潮濕,木角料有「腐朽」和「蟲蛀」(白蟻)的風險。
- 風險二 (結構): 木材承載力遠低於鋼材,易產生「撓曲」(下陷)和「異音」。
- 風險三 (隔音): 鼓皮效應最嚴重,樓板共振噪音最大。
案例分析: 你省下了 3 萬元的初期施工費,但五年後,你可能需要花 10 萬元來進行「除白蟻」的根除工程,或花 20 萬拆掉重做。木作的「低報價」,是用「高昂的未來維護成本」換來的。
泥作工法的盲點:被忽視的「結構重量」
「泥作」(輕質灌漿 / 濕式工法)是隔音和腳感的王者。但它的報價,不能只看「泥作」本身。
輕質灌漿「非常重」,它的「靜載重」是夾板的好幾倍。這意味著,你「不能」將它與「C型鋼」隨意搭配。它「必須」搭配更粗、更強的「H型鋼」骨架。
因此,「泥作工法」的總成本 = 「H型鋼骨架 (高價)」 + 「鋼承板」 + 「輕質灌漿 (高價)」。你花的錢,是兩個高價工法的總和。 「不同工法的價格差異」如何重寫規則:「鋼構」的CP值與「價值」的匹配
「新規則」的革命,是「鋼構優先」。在台灣,考量到結構安全、防蟲、防潮,鋼構(C型鋼、H型鋼)是「夾層骨架」的唯一推薦。木作,只應被視為「高風險」的替代方案。
因此,你的預算差異,主要來自「鋼構」與「底板」的排列組合。 組合一 (CP值型):C型鋼 + 夾板 (乾式)
這是目前市場的「主流」與「CP值」首選,也是「單坪報價」的基礎。
- 價格區間: 約 6 – 8 萬 / 坪。(價格包含 C型鋼井字骨架、植筋、防鏽、鋪設夾板)
- 優點: 價格最低廉、施工快速、重量最輕(對建物負擔小)。
- 缺點: 隔音最差(鼓皮效應)、腳感空心、易有異音。
組合二 (舒適型):H型鋼 + 輕質灌漿 (濕式)
這是追求「隔音」與「紮實腳感」的頂級方案。
- 價格區間: 約 10 – 13 萬 / 坪。(價格包含 H型鋼主副樑、植筋、防鏽、鋼承板、輕質灌漿)
- 優點: 隔音極佳、腳感最紮實(如RC樓板)、結構最穩固。
- 缺點: 價格昂貴、重量最重(需技師精算)、工期長(需養護)。
組合三 (風險型):木作夾層
僅適用於「極低載重」、「極小跨距」且「極度乾燥」的環境。
- 價格區間: 約 4 – 6 萬 / 坪。(價格包含 木角料骨架、固定、鋪設夾板)
- 優點: 報價最低、施工最快。
- 缺點: 承載力低、易撓曲、易生蟲蟻、易腐朽、隔音差。(長期維護成本極高)
超越「單坪」:衡量「工法價格」的 3 個指標
在比較報價單時,你必須用「價值」而非「價格」來思考。
(註:以上價格為市場大致區間,不含合法申請、樓梯、欄杆、面材、油漆等費用,且可能因物價波動、施工難易度而有所調整。)
「工法價格」的未來:一個關於「預算」與「品質」的選擇
鋼構、木作、泥作的價格差異,從來都不是「哪家比較貴」,而是「你買到了什麼?」 這場預算全攻略的革命,最終的選擇題是:你追求的,是「木作」的「最低預算」,並承擔未來的結構風險?還是「C型鋼」的「CP值」,並忍受噪音?或是你願意支付「H型鋼+灌漿」的「最高品質」,換取永久的安靜與紮實? 你的預算,決定了你的夾層品質。請在「結構安全」與「隔音」上,做出最明智的投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