夾層預算全攻略3/4:別漏了!夾層的隱藏成本:樓梯、欄杆、電路配置
想像一下,你辛苦存錢,終於簽下了 40 萬的夾層結構工程(C型鋼+夾板)。你以為這就是「完工價」,開心地準備入住。但廠商這時才告訴你:「喔,那個 40 萬『不包含』樓梯喔,樓梯一座 8 萬。」
你咬牙付了 8 萬,工班又問:「那… 欄杆你要用哪種?鐵件烤漆的一米 6000 喔。」你這才驚覺,夾層上層臥室的插座根本不夠用,冷氣也還沒拉管線,水電師傅說:「這些都是『追加』的喔!」
你以為的 40 萬,最終變成了 60 萬。你掉進了「單坪報價」的陷阱,卻忽略了那些「必然發生」的費用。本篇作為「夾層預算全攻略」的第三章,我們將揭開本文的焦點關鍵字:夾層的隱藏成本,帶您看懂樓梯、欄杆、電路配置這些「魔鬼追加項」。
「夾層隱藏成本」的挑戰:為什麼「結構報價」難衡量「完工總價」?
「舊模式」的思維,是將夾層「主體結構」(鋼構+底板)的費用,等同於「夾層完工」的總價。這是廠商最愛用的報價手法:先用一個「看似很低」的結構報價吸引你簽約,再把那些「必要」的周邊工程,當作「追加項目」層層疊加。
報價的悖論:「夾層」不等於「夾層 + 樓梯」
這是最常見的報價陷阱。廠商的「夾層一坪 X 萬」,報的只是「那塊懸空的樓板」的價格。但是,你總得有辦法「走」上去吧?
案例試算: 5 坪 C 型鋼夾層(35萬)+ 一座鐵件旋轉梯(10萬)+ 4 米長的玻璃欄杆(4萬) = 總價 49 萬。這 14 萬的「隱藏成本」,佔了結構本體的 40%!
功能的盲點:被遺忘的「水電」與「空調」
你蓋夾層,是為了「使用」。這意味著你「必然」需要電燈、插座和冷氣。
「舊模式」的結構報價單,100% 不包含「電路配置」。當你完工後,才發現樓上臥室只有一個插座,或是冷氣的管線和排水口根本沒拉,這時才要「二次施工」,不但費用高昂,更可能需要破壞已完成的木作和油漆。 「夾層隱藏成本」如何重寫規則:「全包預算」與「合法成本」的角色
「新規則」的革命,是用「完工總價」去思考。一個聰明的屋主,在編列預算時,就必須將這些「隱藏成本」視為「必要成本」。 必要成本一:樓梯 (垂直動線)
這是「結構體」之外最大筆的單一支出。
- 木作樓梯: 價格相對親民,可結合「收納」功能,但造型較笨重。
- 鐵件樓梯 (龍骨梯/旋轉梯): 價格中高。造型輕盈、省空間,是目前主流。
- 預算區間: 一座樓梯的預算,請抓 8 萬到 15 萬 (或更高)。
必要成本二:欄杆 (安全防護)
這是「合法」與「安全」的底線,報價通常「按米數」計算。
必要成本三:電路與空調配置
這是「舒適度」的關鍵,必須在「骨架架設」階段就同步進場。
超越「結構價」:檢核「夾層隱藏成本」的 3 大指標
在審核報價單時,你必須主動出擊,用這個「隱藏成本儀表盤」來反問廠商。
「夾層預算」的未來:一個關於「總包」與「明細」的選擇
「隱藏成本」,其實從來都不隱藏。它只是被「單坪報價」的迷霧所遮掩。 這場預算全攻略的革命,最終的選擇題是:你追求的,是一個「看似便宜」的「總包價」,然後在施工中不斷被「追加」?還是在簽約前,就要求廠商「拆分明細」,把「樓梯、欄杆、電路」這些必要成本,一次攤開來談? 一個專業的廠商,會主動告訴你這些「隱藏成本」。一個聰明的屋主,會主動把這些成本,納入「完工總價」一併考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