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見糾紛處理2/4:施工糾紛:夾層搖晃、噪音不斷,如何要求廠商改善?
想像一下,你家的夾層(乾式工法)完工了。你付了尾款,滿心歡喜。但入住第一晚,你就被「吵」得無法入睡。
樓上家人走動,樓下就傳來「碰!碰!」的低頻共振;你半夜起床,地板發出「吱嘎」的摩擦聲;你用力靠在欄杆上,甚至感覺到「輕微」的「搖晃」。
你立刻找廠商,廠商卻雙手一攤:「C型鋼本來就會這樣啊,這『正常』的啦!」你陷入了「有苦說不出」的窘境。這正是本文的焦點關鍵字:施工糾紛:夾層搖晃、噪音不斷,你該如何要求廠商改善? 「夾層搖晃、噪音不斷」的挑戰:為什麼「廠商說正常」難衡量「真實的施工瑕疵」?
「舊模式」的思維,是「資訊不對等」。屋主「不懂」結構,廠商「濫用」專業。廠商最愛用「這很正常」這句話,來「混淆」屋主,讓你分不清「材料的『天性』」與「施工的『瑕疵』」。 噪音的悖論:「碰碰」(共振) vs. 「吱嘎」(異音)
你必須先「釐清」你的噪音類型,才能「要求廠商改善」。
- (1) 「碰!碰!」(低頻共振): 這是 C型鋼+夾板 的「天性」(鼓皮效應)。
- (2) 「吱嘎~」(高頻摩擦): 這是「施工瑕疵」(螺絲鬆動、異材質摩擦)。
- (3) 「叩叩!」(高頻撞擊): 這是「施工瑕疵」(底板不平整)。
廠商的陷阱:『合約』的「真空」地帶
當你抱怨「很吵」,廠商會問:「合約有寫『分貝』標準嗎?」
(舊模式風險): 你的合約「只」寫了「C型鋼+夾板」。廠商「確實」交貨了。至於「多吵」才算「瑕疵」?合約「沒寫」。
(案例分析): 關於「碰!碰!」的「共振」,你「很難」主張這是「瑕疵」,因為這是「材料的天性」。但「吱嘎」和「叩叩」聲,則「明確」是「施工不當」的「瑕疵」。
「如何要求廠商改善」:『存證』與『合約』的法律SOP
「新規則」的革命:不要「口頭」抱怨,要「書面」存證。
面對「夾層搖晃、噪音不斷」的施工糾紛,你「如何要求廠商改善」的「第一步」,就是「蒐集證據」。 新核心要素 (1):『錄影錄音』- 讓「噪音」被「看見」
你必須「證明」噪音存在。
- (1) 錄「吱嘎」聲: 在「安靜」的夜晚,請家人在樓上「異音點」來回「踩踏」,你在「樓上」或「樓下」錄下「清楚」的「摩擦聲」。
- (2) 錄「搖晃」: (A) 用力「側推」欄杆,錄下「搖晃」的「幅度」。 (B) 在樓下「吊燈」旁,請家人在樓上「跳躍」,錄下「吊燈」晃動的「證據」。
新核心要素 (2):『合約』與『圖說』- 找出「瑕疵」
你必須「區分」:「天性」還是「瑕疵」?
- (1) 這是「瑕疵」 (廠商必改): 「吱嘎」異音、「叩叩」撞擊聲、「欄杆搖晃」。
- (2) 這是「天性」 (協商處理): 「碰碰」共振聲。
- (3) 檢查「合約」: 廠商是否「漏做」了合約上的「隔音棉」或「雙層夾板」?(如果是,這就是「重大瑕疵」)。
新核心要素 (3):『書面』要求「限期改善」
將你的「證據」和「合約」,「書面」(Email / LINE) 彙整給廠商。
- (1) 扣住「尾款」: 告知廠商,因「施工瑕疵」未改善,「尾款」將「暫停」支付。
- (2) 要求「改善」: (A) 針對「吱嘎」異音,要求「鑽孔灌膠」。 (B) 針對「欄杆搖晃」,要求「拆除重做」(焊回鋼構)。
- (3) 協商「補救」: (A) 針對「共振」,要求廠商「補貼」鋪設「隔音地墊」的費用。
超越「爭吵」:「夾層搖晃、噪音不斷」的「修補要求」儀表盤
「如何要求廠商改善?」—— 答案是「對症下藥」,並「堅持」你的「法律權利」。
(欄杆、結構)
(固定不實 / 焊接不良)
(欄杆需焊在鋼構上)
(摩擦聲)
(螺絲鬆動 / 異材質摩擦)
(撞擊聲)
(底板「平整度」不足)
(低頻鼓聲)
(鼓皮效應)
(如:高密度隔音墊)
「夾層噪音糾紛」的未來:一個關於「預防」與「忍受」的選擇
「夾層搖晃、噪音不斷」,是「施工糾紛」中「最難」處理,卻也「最折磨」人的一環。 這場糾紛處理的革命,最終的選擇題是:你追求的,是一個「省錢」的「標配」夾層,並「忍受」一輩子的「噪音」?還是一個「施工前」就「加價」做好「隔音」,換取「永久」的「安寧」? 最好的「要求」,是在「簽約前」就「要求」廠商使用「濕式灌漿」或「隔音墊」工法。